自古以来,中国人奉行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,孩子犯错,“严惩不贷”,才能让幼小的树苗沿着“修剪”的轨迹繁茂参天。即使在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今天,老师和家长们也主张在教育过程中通过“强化”来实现孩子的条件反射与行为修正,从而让他们朝着理想的、甚至是大人们预设的方向成长。
可是,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“乖”,如果他们没能达成老师家长的预期,如果他们在“修剪”的途中生长出了意外的枝桠——易怒、习惯性走神、多动、说谎、姊妹关系异态——怎么办?“奖惩思维”是否依然具有神奇的魔力?
美国教育家安贝尔?艾利奥特(Amber Elliott)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:“移情行为管理”。 “移情行为管理”通过移情来治愈孩子们的“不乖”,依“症结”而“下药”。“移情管理”不同于“奖惩思维”的一味鼓励或直接否定,它致于从孩子行为的根源出发,了解孩子行为的原因,理解孩子,从而在互信互谅的基础上搭建沟通的桥梁,通过情感的共融来引导孩子走出阴影、解决问题。就作者而言,以往的“奖惩思维”过分地关注了孩子行为的表象,企图以“治表”的力度扭转孩子的乾坤,达到“治本”的目的。显而易见,这种逻辑是逆反的,“奖惩思维”虽然能起到修正行为的效果,但是问题的根源并没有解决,孩子只是暂时压抑、藏匿起了他们的情感和想法,就像是长好了外皮的创口,在将来的某个契机下,皮下的炎症还是会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。所以,“奖惩思维”会让孩子看起来很乖,但也许事实上他们一点也不乖,正微笑着瞧着我们收拾他们的“烂摊子”。
在《为什么我的孩子不乖》这本书里,作者安贝尔?艾利奥特列举了很多常见的青少年问题,譬如:孩子们由于对关注和依恋的需求而触发的各种行为,孩子的暴怒、多动倾向,孩子容易走神的现象,习惯性说谎,青少年性行为以及孩子们姊妹关系异态等现象。每一种问题下,作者都通过详实、具体的案例予以说明,并嘱托家长在该种案例下应该给予的反馈与回应。
这也正是安贝尔.艾利奥特写这本书的目的,她希望这本书能解决千千万家长头疼的难题,希望家长能理解孩子,能耐心地去寻找孩子问题行为的症结,能抑制住家长们自己的负面情绪,给予孩子移情的同时,真正和孩子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。
从这个意义而言,安贝尔?艾利奥特的《为什么我的孩子不乖》是写给全世界“不乖”孩子的家长的“圣经”,这本书让家长和教育者们重新去审视他们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,试图以一种更加人性化的、更加契合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的方式去与孩子沟通,从而手拉手引领孩子们告别“不乖”,走出心里那个黑暗荫蔽的角落。
来源:凤凰读书网。